北齐书

作者:李百药
《北齐书》是唐朝史家李百药撰写的纪传体断代史,共50卷,记录了北魏分裂至北齐灭亡的历史。作品成书于636年,主要记载北齐的历史,因而也被称为五代史的一部分。尽管在南宋时期遭遇散佚,现存仅有少量卷帙,后人进行了补写,但内容仍然较为真实。该书的目录包括帝纪和列传,其中详细列出北齐历代帝王及重要人物的事迹,成为研究北齐历史的重要文献。

目录

帝纪
帝纪第一 神武上帝纪第二 神武下帝纪第三 文襄高澄帝纪第四 文宣高洋帝纪第五 废帝高殷帝纪第六 孝昭高演帝纪第七 武成高湛帝纪第八 后主高纬 幼主高恒列传第一 神武娄后 文襄元后 文宣李后 孝昭元后 武成胡后 后主斛律后 胡后 穆后列传第二 高祖十一王列传第三 文襄六王列传第四 文宣四王列传第五 赵郡王琛(子睿) 清河王岳(子劢)列传第六 广平公盛 阳州公永乐弟长弼 襄乐王显国 上洛王思宗子元海 弟思好 平秦王归彦 武兴王普 长乐太守列传第七 窦泰 尉景 娄昭(兄子睿) 厍狄干(子士文) 韩轨 潘乐列传第八 段荣(子韶) 孝言列传第九 斛律金(子光 羡 兄平)列传第十 孙腾 高隆之 司马子如列传第十一 贺拔允 蔡儁 韩贤 尉长命 王怀 刘贵 任延敬 莫多娄贷文 高市贵 厍狄回洛 厍狄盛 薛孤延 张保洛 侯莫陈相列传第十二 张琼 斛律羌举 尧雄 宋显 王则 慕容绍宗 薛修义 叱列平 步大汗萨 慕容俨列传第十三 高干弟慎 弟昂 弟季式 封隆之子子绘 从子孝琬 孝琰列传第十四 李元忠族弟密 族人愍 族叔景遗 卢文伟孙询祖 族人勇 李义深列传第十五 魏兰根 崔?(子瞻)列传第十六 孙搴 陈元康 杜弼列传第十七 张纂 张亮 张耀 赵起 徐远 王峻 王纮列传第十八 薛琡 敬显儁 平鉴列传第十九 万俟普 子洛 可朱浑元 刘丰 破六韩常 金祚 韦子粲列传第二十 元坦 元斌 元孝友 元晖业 元弼 元韶列传第二十一 李浑浑弟绘 李玙 郑述祖
列传
列传第二十二 崔暹 高德政 崔昂列传第二十三 王昕 弟晞列传第二十四 陆法和 王琳列传第二十五 萧明 萧祗 萧退 萧放 徐之才列传第二十六 杨愔 燕子献 可朱浑天和 宋钦道 郑颐列传第二十七 裴让之(弟诹之) 谳之 皇甫和 李构 张宴之 陆卬 王松年 刘祎列传第二十八 邢卲列传第二十九 魏收列传第三十 辛术 元文遥 赵彦深列传第三十一 崔季舒 祖珽列传第三十二 尉瑾 冯子琮 赫运子悦 唐邕 白建列传第三十三 暴显 皮景和 鲜于世荣 綦连猛 元景安 独孤永业 傅伏 高保宁列传第三十四 阳斐 卢潜 崔劼 卢叔武 阳休之 袁聿修列传第三十五 李稚廉 封述 许惇 羊烈 源彪列传第三十六 儒 林列传第三十七 文 苑列传第三十八 循吏列传第三十九 酷吏列传第四十 外戚列传第四十一 方伎列传第四十二 恩幸

李百药的其他作品

作者没有其他作品

猜你喜欢

北游记
余象斗
《北游记》,又名《北方真武祖师玄天上帝出身全传》,是由余象斗创作的一部经典作品,全书共四卷二十四则,生动描绘了真武大帝下凡收妖的传奇故事。该书于道光十年(1830年)整合而成,汇集了丰富的道教文化与神话元素,展现了英雄壮举和哲理思考,是研究道教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人物和情节的塑造,读者得以领略到真武大帝的神秘与威严。
庄子
庄周
庄子,名周,生于战国时代,是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南华真人”。其主要著作《庄子》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内容涉及哲学和文学,强调“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追求精神自由,倡导淡泊名利,反对对“圣人”的崇拜,认为人应顺应自然、保持内心平和。他以寓言独特的文学风格而闻名,影响深远,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常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其哲学思想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生存观与价值观有重要影响。
明史
张廷玉
《明史》是中国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由清朝的张廷玉等于康熙时代编纂,记录了明朝277年的历史。该书共336卷,分为本纪、志、表、列传等,采用纪传体方式。编纂工作历经多次修订,耗费近一个世纪,最终版本为乾隆四年刊成。尽管《明史》被视为较为严谨的史书,但因清朝文字狱及历史背景,一些内容被删除或美化,导致真实可靠性受到质疑。同时,书中还存在错误和矛盾,引发后续学者的考证与研究。
周易正义
俞琰
《周易正义》是南宋时期传世的古代易学作品,基于《周易》单疏本的一部重要著作,共十四卷。作为《易经》的经典注释,它融合了历代学者的见解,旨在对原有经注进行疏证和解释。该书由魏王弼、晋韩康伯等人进行注释,唐代孔颖达主编,定稿于公元653年,长期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教材,是儒家经典中的重要典籍。由于其历史渊源和影响力,《周易正义》在易学的发展和传承中占据了核心地位。
水浒传
施耐庵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创作于元末明初,通常归于施耐庵,后由罗贯中整理。小说以北宋为背景,讲述了一百零八位豪杰因政治迫害走上梁山,结义反抗腐败朝廷,最终接受招安的故事。书中语言生动、情节曲折,人物性格鲜明,体现了社会百态。它探讨了忠义、反贪等主题,对后世艺术有深远影响,虽引发投降与反抗的争议,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