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

春秋公羊传
公羊高
《春秋公羊传》是儒家经典之一,由战国齐人公羊高所作,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该书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强调其“微言大义”,对古今文经学影响深远。《公羊春秋》支持大一统,认为孔子承天命而作《春秋》,旨在恢复正义。历代学者对此书进行了诸多注释,影响了政治与思想领域。尽管历经盛衰,但至清代又有所复兴,成为重要的思想论据,对于理解汉代儒学和历史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春秋谷梁传
范宁
《谷梁传》是儒家经典《春秋》的注解之一,简称为《谷梁传》。它与《左传》和《公羊传》并称为解说《春秋》的三传,成书于汉朝,以问答体裁注解《春秋》。内容涵盖伦理、教育、妇女和文化史的重要资料,对研究儒家思想演变具有重要价值。《谷梁传》重视经义的阐释,风格平实,与注重高言大义的《公羊传》形成对比。东晋时期,评述此三传的特色,指出《谷梁传》独特的清雅风格。它在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后逐渐衰落。
春秋左传
左丘明
《春秋左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成书于战国中期,传为左丘明所作。该书以《春秋》为基础,通过丰富的史实记录,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叙述。全书共三十五卷,涵盖了诸如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及社会风俗等多个方面,同时还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左传》不仅对后世史学产生重大影响,也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而著称,成为研究先秦历史和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其精炼的文风和丰富的内容,使其至今仍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尔雅
无名氏
《尔雅》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词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著,旨在解释古代词汇及其含义。书名中的“尔”意为“近”,“雅”指“正”,特指符合规范的语言。被列为儒家经典的《尔雅》,分为19篇,涵盖词汇、亲属称谓、建筑、乐器、天文等内容。尽管其分类方法与现代存在差异,但对后世研究古代语言具有重要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尔雅》也引发了大量注释和相关著作的出现,成为古代语言学的重要基础。
礼记
佚名
《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学经典之一,汇集了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学者的思想与论述。其文章由孔子的弟子及后世儒者创作,旨在解释与阐述《仪礼》。该书分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者成为现代通行版本。全书体裁涵盖散文,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探讨规章制度,还涉及仁义道德,形成了一部深刻的教科书。著名篇章如《大学》、《中庸》、《礼运》均阐明了理想的社会状态和道德观念,至今影响深远。
论语
孔子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它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和政治。《论语》涵盖政治、教育、哲学等多个领域,共20篇、492章,内容丰富。虽然南宋朱熹将其与其他经典合称为“四书”,但其编纂历史复杂,历经多次校订和解读,现代版本与孔子时代相比已无据可考,依然是研究原始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孟子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不详,被誉为“亚圣”,是继孔子之后的重要儒家思想家,著有《孟子》一书,系统阐述性善论及仁政思想。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具备同情心,是为人之道的基础。他强调“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认为君主应以爱民为先。尽管早期地位不高,但随着时代变迁,特别是宋代朱熹的推广,孟子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儒家经典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文化及政治理念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尚书
佚名
《尚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汇编了多种体裁的文献,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它不仅记录了古代帝王的言论和政令,还保存了尧、舜等上古历史的重要资料。历史上,《尚书》经历了今文与古文的争论,今文本由汉代的伏生整理,而古文本则受孔安国家族的影响。清华大学的竹简发现证明了古文尚书的伪造问题。《尚书》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政治思想有着重要影响,其语言古奥难解,注释资料丰富,至今仍在广泛研究与探索中。
诗经
佚名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涵盖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311篇诗歌。作为儒家经典,被尊称为《诗经》,书中诗篇虽多作者已无考证,但主要反映黄河流域的民俗及文化。其内容分为《国风》、《小雅》、《大雅》、《颂》四部分,形式以赋、比、兴为主,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及政治。孔子赞誉其为教化的工具,强调了诗歌在修身齐家治国中的重要意义。《诗经》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
孝经
孔子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学的重要著作,全面阐述了孝道的核心思想。全书共18章,由孔子为曾子讲述,传承了孝的理念。该书认为“孝”不仅是个人品德的根本,也是治国安家的重要准则,强调了忠君与孝顺的联系。不同阶层的人在孝行上应有不同的规范,涵盖了从天子到普通百姓的孝道要求。其影响深远,自西汉以来备受推崇,是《十三经》中唯一获得皇帝注解的书籍。《孝经》的教诲至今仍对社会伦理有重要影响。
仪礼
佚名
《仪礼》是儒家十三经之一,详细记载了周代士大夫的礼仪,涵盖冠婚、朝聘、丧祭等不同类别。虽然秦代前的篇目不详,但汉代高堂生传承下来的《仪礼》共包括十七篇,古文版本则多达五十六篇,现已遗失。从商周时期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到汉代只存的十七篇,《仪礼》如同一幅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长卷,记录了宫室、服饰、饮食及丧葬等礼仪。尽管其文本艰涩,仍对后世的礼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周礼
佚名
《周礼》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成书于战国时期,传为周公旦所著,记录了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和官制。全书分为六篇,涵盖政治、军事、教育、祭祀、法律等领域,展示了古代官制的全面结构。尽管其真实性受到历代学者的争议,但近现代出土文物的发现为其可信性提供了支持。《周礼》对后世影响深远,是解析儒家文化与古代社会组织的重要文献,也体现了历史变迁中礼制的演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周礼》与《仪礼》、《小戴礼记》被并列为“三礼”。
周易
佚名
《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深入描述事物规律以及未来变迁。它由《易经》和《易传》组成,涵盖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用于占卜和解读变化之道。传说其形成缘于伏羲、周文王及孔子等三位圣贤的智慧,逐渐演变为儒家经典,影响深远。此外,《周易》也分化为筮术易和道家易,展示出多元的学术发展。《周易》不仅是哲学的源泉,更深刻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法集要颂经
天息灾
《法集要颂经》是佛教经典中的重要文献,汇集了佛陀教导的核心思想与智慧。此经文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自我觉悟、慈悲行善与解脱之道的重要性。其内容涵盖了因果法则、无常与缘起等 fundamental 概念,旨在引导修行者深入理解生命的真相,培养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书中所颂扬的教义,不仅适用于和尚尼姑,也为广大众生提供了修行的指南,激励人们在现代生活中践行佛法,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清平山堂话本
洪楩
《清平山堂话本》是清代文学家冯梦龙创作的一部重要话本小说,成书于明末清初。该作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善恶的复杂性。书中通过多个短篇故事,融入了历史、民俗和谚语等元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它不仅是研究明清小说的重要文献,也是了解当时社会风貌与人情百态的生动载体。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瑰宝,《清平山堂话本》至今仍被广泛阅读与传诵。
全部诗词小说明清通俗小说文言小说经部十三经十三经注疏其他史部正史地理别杂史等目录子部诸子道家术数兵家医学科技书法绘画艺术类书儒家杂家蒙学释家隋以前笔记隋唐笔记宋元笔记明代笔记清代笔记集部总集别集戏曲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