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上一章

卷七十 史部二十六

○地理类三

△《南岳小录》·一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唐道士李冲昭撰。卷首有自序,称“弱年悟道,近岁依师。洎临岳门,频访灵迹。遍阅古碑及《衡山图经》、《湘中记》,仍致诘於师资、长者、岳下耆年。或得一事,旋贮箧笥。撮而直书,总成一卷”。案书中有咸通年号,当作於懿宗以后。序末所题壬戌岁,盖昭宗天复二年也。《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不著录。郑樵《通志·艺文略》始载有此名,与此本卷数相合。惟冲昭作仲昭,或传刻误欤?书中先列五峰、三涧,次叙宫观、祠庙、坛院之属,而以历代得道飞昇之迹附之。虽黄冠自张其教,不无夸诞之辞。而唐世名山洞府之书,如卢鸿一《嵩山记》、张密《庐山杂记》、令狐见尧《玉笥山记》、杜光庭《武夷山记》,今并无存。此独以旧本流传,胜境灵踪,足资掌故,是亦考图经者所宜徵据矣。此本为明蔡汝楠守衡州时所刻,前有小引,亦谓“所载事迹,名物悉与今本不同”云。

△《庐山记》·三卷、附《庐山纪略》·一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宋陈舜俞撰。舜俞字令举,乌程人。所居曰白牛村,因自号“白牛居士”。庆历六年进士,嘉祐四年又中制科第一,历官都官员外郎。熙宁中出知山阴县,以不奉行青苗法,谪南康监税。事迹具《宋史》本传。舜俞谪官时,与致仕刘涣游览庐山,尝以六十日之力,尽南北山水之胜。每恨慧远、周景武辈作山记疏略,而涣旧尝杂录闻见,未暇诠次。舜俞因采其说,参以记载耆旧所传,昼则山行,夜则发书考证。泓泉块石,具载不遗,折衷是非,必可传而后已。又作俯仰之图、寻山先后之次以冠之,人服其勤。自记云:“余始游庐山,问山中塔庙兴废及水石之名,无能为予言者。虽言之,往往袭谬失实。因取九江图经、前人杂录,稽之本史,或亲至其处考验铭志,参订耆老,作《庐山记》。其湮泐芜没,不可复知者,则阙疑焉。凡唐以前碑记,因其有岁月甲子爵里之详,故并录之,庶或有补史氏”云云。其目有《总叙山篇第一》,《叙北山篇第二》,《叙南山篇第三》,而无第四、五篇。图亦不存。勘验《永乐大典》,所阙亦同。然北宋地志,传世者稀。此书考据精核,尤非后来《庐山纪胜》诸书所及。虽经残阙,犹可宝贵,故特录而存之。释惠远《庐山纪略》一卷,旧载此本之末,不知何人所附入。今亦并录存之,备参考焉。

△《赤松山志》·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道士倪守约撰。守约,未详何许人。书前自序,称舍家辞父母,来投师资。又自署松山羽士,知为黄冠。书中称真庙、神庙、孝庙、宁庙,知为宋人。人物之末称咸淳年号,知作於度宗时矣。其书首序皇初起、皇初平兄弟仙迹,以著是山灵异,为全书纲领。次丹类,次洞穴类,次山类,次水类,次宫宇类,次人物类,次制诰类,次碑籍类。书末又有正统四年明英宗御制数行,非诗非文,似乎联额,与此书篇页不相属,盖后人所附入。明代刊本,喜於窜乱古书,往往如是。今删汰不录,以存守约之旧焉。

△《西湖游览志》·二十四卷、《志馀》·二十六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田汝成撰。汝成有《炎徼纪闻》,已著录。是书虽以游览为名,多记湖山之胜,实则关於宋史者为多。故於高宗而后,偏安逸豫,每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宋乾道间,周淙撰《临安志》十五卷。咸淳间,潜说友又续成一百卷。湖山特其中之一目,例不当详。吴自牧作《梦粱录》,周密作《武林旧事》,於岁时、风俗特详,而山川、古迹又在所略。惟汝成此书,因名胜而附以事迹,鸿纤钜细,一一兼该。非惟可广见闻,并可以考文献。其体在地志、杂史之间,与明人游记徒以觞咏登临、流连光景者不侔。其《志馀》二十六卷,则摭拾南宋轶闻,分门胪载。大都杭州之事居多,不尽有关於西湖,故别为一编,例同附录。盖有此馀文,以消纳其冗碎,而后本书不病於芜杂,此其义例之善也。惟所徵故实,悉不列其书名,遂使出典无徵,莫能考证其真伪。是则明人之通弊,汝成亦未能免俗者矣。

△《桂胜》·十六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附《桂故》·八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张鸣凤撰。鸣凤有《西迁注》,已著录。是二书并成於万历癸丑。《桂胜》序题五月六日,《桂故》序题七月朔,刘继文序称,前十六卷为《桂胜》,志桂概也。后八卷为《桂故》,志故实也。鸣凤《桂胜》自序,亦称外《桂故》八卷,用辅以行。《桂故》自序称,“余志《桂胜》,窃迹前事”云云。则二书相因而作,实一书也。《桂胜》以山水标目,各引证诸书,叙述於前,即以历代诗文附本条下。而於石刻题名之类,搜采尤详。又随事附以考证,多所订正。董斯张《吴兴备志》、朱彝尊《日下旧闻》即全仿其体例,於地志之中最为典雅。《桂故》分郡国、官名、先政、先献、游寓、杂志六门。郡国,考历代沿革,详列史志,辨今之桂林非古之桂林。官名,则胪举历代之制。盖疆域明则先献有所断限,职制明则先政有所徵验。乃不至如他志书,人物、名宦附会牵合,故以冠於首也。其先政、先献,人各为传。大抵镕铸旧文,剪裁蔓语,务取其有关是土,而不滥涉其生平。又多采金石之文,不尽取诸史籍。故其辞简而不支,博而有据。其游寓、杂志,亦多据题名碑碣,姓名年月,历历可稽。在明代舆记之中,於康海《武功志》、韩邦靖《朝邑志》外,自为别调。可以鼎立而三,他家莫之逮也。二书所载,皆止於南宋,盖年远者易湮,时近者易滥,详人所略,略人所详,其书乃博赡而有体。是又鸣凤创例之微意欤?

△《钦定盘山志》·二十一卷

国朝大学士蒋溥等奉敕撰。盘山在蓟州城北二十五里,为汉末田畴隐居之地。五峰三盘,林壑幽邃。单椒秀泽,雄甲畿东。自圣祖仁皇帝四度临幸,宸章题咏,照灿岩阿。然旧无山志,青沟释智朴,始草创成编,词旨冗蔓,体例尚多未备。我皇上宸游莅止,灵境日开。乾隆九年始命发内帑,建静寄山庄於山之阳。天辟名区,全揽胜概。岁春秋有事於祖陵,每驻跸行宫。几馀静憩,智仁乐趣,畅洽宸襟。山水效灵,益增神秀。乾隆十九年二月,因行幸山庄,爰命蒋溥、汪由敦、董邦达纂修新志。溥等承诏属稿,详加裒辑,分《图考》、《名胜》、《寺宇》、《流寓》、《方外》、《艺文》、《物产》、《杂缀》八门,厘为十六卷。首冠以巡典、天章五卷。至十二月,书成,奉表恭进焉。臣等敬绎睿制,旁考旧闻。惟兹山之靓润深奥,足与岳镇竞秀,而其名不大显於前世。以是知天地清淑之气,扶舆磅礴,固必待时而出,以奉大圣人泮奂之娱。而天笔昭回,镂岩耀谷,品题甲乙,荣幸无涯,尤自古所未有。敬录斯编,亦以庆兹山之遭也。

△《西湖志纂》·十二卷(内府藏本)

国朝大学士梁诗正、礼部尚书衔沈德潜等同撰。初,雍正中,浙江总督李卫修《西湖志》,延原任编修傅王露总其事,而德潜以诸生为分修。凡成书四十八卷。虽叙次详明,而徵引浩繁,颇嫌冗蔓。至乾隆十六年,恭逢圣驾南巡,清跸所临,湖山生色。德潜因取旧志,复与王露重加纂录,芟繁就简,别为十卷。而梁诗正亦奏请重辑《西湖志》。会德潜书稿先成,缮录进御。蒙皇上优加锡赉,特制诗篇,以弁其首。并敕诗正,即以德潜此稿合成之。诗正复偕王露参考厘订为十二卷,於乾隆十八年十二月奏进。首名胜各图,次西湖水利,次孤山、南山、北山、吴山、西溪诸胜迹,而终以艺文。虽门目减於旧志,而大纲已包括无馀。且仰荷宸翰亲题,荣光下烛,尤从来舆记所未有。固非田汝成辈区区记载所得并称矣。

──右“地理类”山川之属,七部,一百十三卷,皆文渊阁著录。

△《洛阳伽蓝记》·五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后魏杨衒之撰。刘知几《史通》作羊衒之,晁公武《读书志》亦同。然《隋志》亦作杨,与今本合,疑《史通》误也。其里贯未详。据书中所称,知尝官抚军司马耳。魏自太和十七年作都洛阳,一时笃崇佛法,刹庙甲於天下。及永熙之乱,城郭邱墟。武定五年,衒之行役洛阳,感念废兴,因捃拾旧闻,追叙故迹,以成是书。以城内及四门之外分叙五篇。叙次之后先,以东面三门、南面三门、北面三门各署其新旧之名,以提纲领。体例绝为明晰,其文秾丽秀逸,烦而不厌,可与郦道元《水经注》肩随。其兼叙尔朱荣等变乱之事,委曲详尽,多足与史传参证。其他古迹艺文,及外国土风道里,采摭繁富,亦足以广异闻。刘知几《史通》云:“秦人不死,验苻生之厚诬;蜀老犹存,知葛亮之多枉。”蜀老事见《魏书·毛修之传》,秦人事即用此书赵逸一条。知几引据最不苟,知其说非凿空也。他如解魏文之《苗茨碑》,纠戴延之之《西征记》,考据亦皆精审。惟以高阳王雍之楼为即古诗所谓“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者,则未免固於说诗,为是书之瑕类耳。据《史通·补注篇》称:“除烦则意有所恡,毕载则言有所妨。遂乃定彼榛楛,列为子注。若萧大圜《淮海乱离志》,羊衒之《洛阳伽蓝记》是也。”则衒之此记,实有自注。世所行本皆无之,不知何时佚脱。然自宋以来,未闻有引用其注者,则其刊落已久,今不可复考矣。

△《吴地记》·一卷、附《后集》·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唐陆广微撰。《宋史·艺文志》作一卷,与今本合。书中称周敬王六年丁亥,至今唐乾符三年庚申,凡一千八百九十五年,则广微当为僖宗时人。然书中“虎疁”一条,称唐讳虎,钱氏讳镠,改为浒墅。考《五代史·吴越世家》,乾符二年,董昌始表钱镠为偏将。光启三年,始拜镠左卫大将军、杭州刺史。景福二年,始拜镠为镇海军节度使、润州刺史。乾宁元年,始加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二年始封镠为彭城郡王。天祐元年,封吴王。至朱温篡立,始封镠为吴越王。安得於乾符三年以董昌一偏将能使人讳其嫌名?且乾符三年亦安得预称吴越?至钱俶於宋太平兴国三年始纳土入朝,当其有国之时,苏州正其所隶,岂敢斥之曰“钱氏”?尤显为宋人之辞。则此书不出广微,更无疑义。王士祯《香祖笔记》尝摘其语儿亭,冯驩宅,公孙挺、陈开疆、顾冶子墓三条,又摘其“琴高宅”一条。於地理事实,皆为舛缪。又案乾符三年岁在丙申,实非庚申。上距周敬王丁亥,仅一千三百九十年,实非一千八百九十五年,於年数亦复差误。观其卷末称“纂成图画,以俟后来者添修”。而此本无图,前列吴、长洲、嘉兴、昆山、常熟、华亭、海盐七县,而后列吴县、长洲县事为多。殆原书散佚,后人采掇成编,又窜入他说以足卷帙,故讹异若是耶!以今世所行别无善刻,故姑仍吴琯此本录之,以存梗概,而附订其牴牾如右。又《吴地记后集》一卷,盖续广微之书者,不著撰人名氏。前有题词,称“自唐王郢叛乱,市邑废毁,或传记无闻,或废兴不一。谨采摘县录,据图经,选其确实者列於卷后”。所记建置年号,止於祥符元年,疑北宋人作。旧本附录,今亦并存备考焉。

△《长安志》·二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宋敏求撰。敏求有《唐大诏令》,已著录。是编皆考订长安古迹,以唐韦述《西京记》疏略不备,因更博采群籍,参校成书。凡城郭、官府、山川、道里、津梁、邮驿、以至风俗、物产、宫室、寺院,纤悉毕具。其坊市曲折,及唐盛时士大夫第宅所在,皆一一能举其处,粲然如指诸掌。司马光常以为考之韦《记》,其详不啻十倍。今韦氏之书久已亡佚,而此《志》精博宏赡,旧都遗事,藉以获传,实非他地志所能及。程大昌《雍录》,称其“引类相从,最为明晰。然细细校之,亦不免时有驳复。如曲台既入未央,而又入之三雍,是分一为二矣。长门宫在都城之外长门亭畔,而列诸长信宫内,则失其位置矣。况宫殿园囿又多空存其名,不著事迹,则亦无可寻绎矣”云云。其说虽不为无见,实则凌云之材,不以寸折为病也。敏求尚有《河南志》,与此凡例稍异,而并称赡博,今已不存。又杨慎《丹铅录》谓杜常《华清宫诗》见《长安志》,诗中“晓风”乃作“晓星”,检今本实无此诗。盖慎喜伪托古书,不足为据,非此《志》有所残阙。惟晁公武《读书志》载有赵彦若序,今本无之,则当属传写佚脱耳。

△《洛阳名园记》·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李格非撰。格非字文叔,济南人。元祐末为国子博士。绍圣初进礼部郎,提点京东刑狱,以党籍罢。是书记洛中园囿,自富弼以下凡十九所。格非自跋云:“天下之治乱,候於洛阳之盛衰;洛阳之盛衰,候於园囿之兴废。”盖追思当时贤佐名卿勋业盛隆,能享其乐,非徒夸台榭池馆之美也。《书录解题》、《郡斋读书志》俱载李格非撰。惟《津逮秘书》题曰华州李廌。考邵博《闻见后录》第十七卷,全载此书,不遗一字,题标格非之名。同时之人,不应有误。知毛晋之误题审矣。王士祯《居易录》记是书,前有绍兴中张琰德和序,首曰山东李文叔云云,此本亦佚之。殆又后人因标题姓名与序不符,而刊除其文欤?

△《雍录》·十卷(大学士于敏中采进本)

宋程大昌撰。大昌有《古周易占法》,已著录。是编考订关中古迹,以《三辅黄图》、《唐六典》、宋敏求《长安志》、吕大防《长安图记》及绍兴《秘书省图》(案书中称阁图者,即《秘书省图》)诸书,互相考证。於宫殿山水都邑,皆有图有说。谓《三辅黄图》由唐人增续,初非亲生汉时,目睹汉事,故随事立辨,不以其名古而不敢置议。《长安志》最为明析,然亦时有驳复。吕大防图凡唐世邑屋宫苑已自不存。特其山川地望,悉是亲见,今故本而言之。若与古记不合,亦复订正。其参校亦可谓勤矣。今考其书,如函谷关参都邑之中,太子宫序职官之次,地图之后忽列书目数条,都邑之前忽出山名一处,骤然寻之,不得端绪,体例稍为丛杂。又集古诸《录》所列碑刻,自《猎碣》以外,罕登记载。考古图有辇酌宫,亦不著其名。盖但凭图籍而未考金石之文,故未免於疏漏。然其蒐罗既富,辨证亦详,在舆记之中固为最善之本也。明代陕西诸志,皆号有法,其亦以是数书者在前欤?考大昌之时,关中已为金土,而隔越江表,为邻国著书,殊为无谓。盖孝宗锐意恢复,有志中原。大昌所作《北边备对》一书,即隐寓经略西北之意。此书犹此志焉耳。第五卷中特创“汉、唐用兵攻取守备要地”一图。其图说多举由蜀入秦之迹,与郭允蹈《蜀鉴》所谓由“汉中取关、陕者”,大旨相合。其微意固可见矣。

△《洞霄图志》·六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宋邓牧撰。牧字牧心,钱塘人。宋亡后,隐居屏迹,惟与谢翱友善。翱临终时,牧适出游,翱绝笔诗所谓“九锁山人归不归”者,即为牧作,其志趣可以想见矣。洞霄宫在馀杭县大涤洞天,岩壑深秀,为七十二福地之一。宋世尝以旧宰执之奉祠者领提举事。政和中,唐子霞作《真境录》纪其胜,后不传。端平间有《续录》,今亦无考。牧於大德己亥入洞霄,止超然馆,住持沈多福为营白鹿山房居之。遂属牧偕本山道士孟宗宝搜讨旧籍,作为此《志》。凡六门,曰《宫观》,曰《山水》,曰《洞府》,曰《古迹》,附以异事,曰《人物》,分列仙高道二子目,曰《碑记》,门各一卷。前有元教嗣师吴全节及多福二序,后有钱塘叶林、台州李洧孙二跋。牧文章本高旷绝俗,故所录皆详略有法。惟不载宋提举官姓名,近时朱彝尊始作记以补之。然宋代奉祠,率皆遥领,与兹山古迹不甚相关。正如魏、晋以下之公侯,名系郡县,而事殊茅土。志乘之中,载之不为赘,削之亦不为阙也。牧成此书在大德乙巳,至明年丙午春而牧卒。此书第五卷后附住持、知宫等题名,有及丙午六月后事者,疑为道流所增入。又《人物门》有牧及叶林二传,前题“续编”二字,亦不知续之者为谁。旧本所有,姑并存之。又书称《图志》,而此本乃有志无图。当为传写所脱佚,无可校补,亦姑仍其阙焉。

△《长安志图》·三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元李好文撰。好文字惟中,东明人。至治元年进士,官至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致仕,给翰林学士承旨一品禄终其身。事迹具《元史》本传。此书结衔称陕西行台御史。考本传称好文至正元年除国子祭酒,改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寻迁河东道廉访使,又称至正四年仍除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六年始除侍讲学士。此书盖再任陕西时作也。自序称图旧有碑刻,元丰三年吕大防为之跋,谓之《长安故图》。盖即陈振孙所称《长安图记》,大防知永兴军时所订者。好文因其旧本,芟除讹驳,更为补订。又以汉之三辅及元奉元所属者附入。凡汉、唐宫阙陵寝及渠泾沿革制度皆在焉。总为图二十有二,其中渠泾图说,详备明晰,尤有裨於民事。非但考古迹,资博闻也。本传载所著有《端本堂经训要义》十一卷,《历代帝王故事》一百六篇,又有《大宝录》、《大宝龟鉴》二书,而不及此《图》。《元史》疏漏此亦一端矣。此本乃明西安府知府李经所鋟,列於宋敏求《长安志》之首,合为一编。然好文是书,本不因敏求而作。强合为一,世次紊越。既乖编录之体,且图与志两不相应,尤失古人著书之意。今仍分为二书,各著於录。《千顷堂书目》载此编作《长安图记》,於本书为合。此本题曰《长安志图》,疑李经与《长安志》合刊,改题此名。然今未见好文原刻,而《千顷堂书目》传写多讹,不尽可据。故今仍以《长安志图》著录,而附载其异同於此,备考核焉。

△《汴京遗迹志》·二十四卷(河南巡抚采进本)

明李濂撰。濂有《祥符先贤传》,已著录。是书以历代都会皆有专志,独汴京无之,又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芜秽猥琐无足观(案元老书记风俗琐事,与地志体殊,此语过当,谨附订於此),遂摭拾旧闻,编次成帙。义例整齐,颇有体要。徵引典核,亦具见根据。在舆记之中,足称善本。虽其精博辨晰,不及《长安志》、《雍录》诸书,而自朱梁以迄金源,数百年间建置沿革之由,兴废存亡之迹,皆为之汇考胪编。略存端绪,亦复粲然如指诸掌。宋敏求《东京记》今已不传,得濂此书,亦足以补其阙矣。

△《武林梵志》·十二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吴之鲸撰。之鲸字伯裔,钱塘人。万历己酉举人,官浮梁县知县。是编以杭州梵刹盛於南宋,至明而残废者多,恐遗迹渐湮,乃博考乘牒,分城内、城外、南山、北山及诸属县,凡得寺院四百二十六所。俱详志创置始末,及其山川形胜。后分《天朝宠锡》、《宰官护持》、《古德机缘》、《历代勋绩》四门,备纪名流胜迹、高僧支派。各编小传,序录井然,颇有条理。其中采辑宋元明人诗文,如仙林《崇先二寺记》见曹勋《松隐集》,《智果寺记》见徐一夔《始丰稿》,而志俱失载,不免稍有脱漏。又如宋张敦礼捨钟之法云寺,非杭之法云寺,而以名同误入。又撰《法相寺碑记》者前作范楷,后作沈楷,亦有驳文。然其搜剔幽隐,实多《武林遗事》、《西湖游览志》所未载。如《明远堂诗》次於苏轼诸作之后,而《东坡集》无之,张九成《喻弥陀塔铭》亦不见於《横浦集》。张伯雨《天池楼诗》与本集互异,可以参考。其遗闻轶事,亦足为考古谈艺之资,正不徒为伽蓝增故实矣。

△《江城名迹》·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陈宏绪撰。宏绪字士业,新建人。明末以荐授晋州知州。时刘宇亮以阁臣督师,欲移兵入晋州。宏绪拒不纳,坐谪为湖州府经历,鼎革后终於家。是书以南昌省会为南昌、新建二县地,因考其名迹。以城之内外为限,凡去城远者则不及。多详於楼观、祠宇、梵刹、园亭之类,卷上为《考古》,卷下为《证今》。自序谓“古与今不以时代为断,而一以兴废存亡为断”。盖事皆目历,非徒案籍而登也。宏绪文章淹雅,在明末号能复古。故作是书,叙次颇有条理,考证亦多精核。惟喜载杂事,多近小说。且多曼衍旁涉,如“天宁寺”条下载寺僧淫亵之类,颇乖大雅,亦非地志之体。是则体例未严,不免为白璧之瑕矣。

△《营平二州地名记》·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国朝顾炎武撰。炎武有《春秋杜解补正》,已著录。案《尔雅》营州,孙炎注以为殷制,孔颖达《尚书疏》谓舜十二州有营州,殷本虞制,分青州地为之。凡在辽水东者,东至朝鲜之境,皆古营州地也。平州即今永平府,在虞时亦为营州地,秦时为右北平辽西地,后汉洎晋皆为辽西地。后汉末,公孙度自号平州牧,於是平州之名始见於史。炎武游永平时,郡人以志属之。炎武未应其求,因摭古来营、平二州故实,纂为六卷付之,题曰《营平二州史事》。今其书不存。此书出自惠栋红豆斋,惟载二州古地名,至五代而止。又仅一卷,意其为六卷之一也。其中“卑耳之谿”一条,既引《管子》,最后一页又载俞儿一事全文。当是随笔杂钞,失於删削。不但非其完书,并为未定之稿本矣。然炎武娴於地理,所纂述多可依据。书虽残阙,要於考证之学不为无补焉。

△《金鼇退食笔记》·二卷(大学士英廉购进本)

国朝高士奇撰。士奇有《春秋地名考略》,已著录。是编乃其康熙甲子官侍讲学士入侍内廷时所作。前有自序,称自丁巳赐居太液池之西,朝夕策马过金鼇玉蝀桥,望苑中景物,七阅寒暑。退食之顷,偶访曩时旧制,约略得之传闻者,而又仿佛寻其故址。离宫别馆,废者多矣。脱复十数年老监已尽,遗迹渐湮,无以昭我皇上卑宫室、约园囿之俭德,因率笔记之。详於西而略於东,以所居在苑西故也。纪其兴废而复杂以时事,欲见昭代之盛,存为太平佳话也。又称衙署监局,载在会典者不书,访问未确者不书,外人所罕窥者亦不敢书。盖其时距明末仅四十年,前朝宦竖,存者犹多,士奇出入禁廷,得以询访。又久寓其旁,朝夕考校,故所记往往可据。朱彝尊《日下旧闻》多采掇之。今奉诏考定彝尊之书,徵据详明,纤悉必备,此编已在包括之中。顾其草创记录之功,亦不可没,故仍录存之,以备参稽焉。

△《石柱记笺释》·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郑元庆撰。元庆字芷畦,归安人。吴兴山水清佳,自六朝以来称东南名郡。自唐时刻有《石柱记》,树之杼山,载其山川、陵墓、古迹、古器甚详。迨传世既久,岁月名字遂漫漶不可考,欧阳修作《集古录》,以为笔画奇伟,非颜真卿不能善。孙觉知湖州,聚境内碑碣,筑墨妙亭贮之,凡三十二通,《石柱记》亦居其一。后人因府治卑湿,墨妙亭诸石尽取以填淤泥,而《石柱记》遂沦没不复见。康熙辛巳,元庆重修府志既成,复访得宋椠《石柱记》,为世所罕覯。惟湖州五县,原本只载其三。秀水朱彝尊乃依仿体例,摭德清、武康二县事迹,辑而补之。元庆采掇诸书,为之注释。其徵据考证,颇为赡博。虽於一郡之胜,尚未能包括无馀;而轶典遗词,其梗概亦已略具。固亦徵文考献者所不废矣。

△《关中胜迹图志》·三十二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乾隆四十一年巡抚陕西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毕沅所进也。关中为雍州旧壤,班固所称“神皋奥区”,周、秦、汉、唐并建都作邑,遗闻旧事见於典籍者至多。可以循览前编,考求故址。而河山表里,形势尤雄;奇迹灵踪,亦往往而在。诸家撰述之存於今者,《三辅黄图》以下如宋敏求《长安志》、程大昌《雍录》、李好文《长安志图》、何景明《雍大记》、李应祥《雍略》之类。未易一二殚数。而山水游记、郡邑志乘尚不与焉。然体例各殊,纯驳互见,披图案籍,牴牾实繁,未有薈稡群言,归於画一者。我国家醲化覃敷,群生茂豫,周原邠土,庆告屡丰。华岳之祠,太白之湫,俱仰荷宸翰褒题,光烛霄宇。其秦、汉泾渠故道,亦皆次第兴修。守土之臣得乘边圉宁谧、民气和乐之馀,行部川原,询求旧迹。订讹釐舛,勒成是编,以上呈乙览。视儒生著述,披寻於断碑碎碣之间,研索於脱简残编之内者,其广狭固有殊矣。其书以郡县为经,以地理、名山、大川、古迹四子目为纬,而以诸图附於后。援据考证,各附本条,具有始末。臣等谨为录副,登诸秘阁,亦古者郡国地志藏在太史之义也。

──右“地理类”古迹之属,十四部,一百二十五卷,皆文渊阁著录。

△《南方草木状》·三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晋嵇含撰。含事迹附载《晋书·嵇绍传》。考《隋志》、《旧唐志》俱有含集十卷,(《隋志》云其集已亡,但附载郭象集下,《旧唐志》仍著录。)而不载此书,至《宋志》始著录。观此书载指甲花自大秦国移植南海,是晋时已有是花。而唐段公路《北户录》乃云指甲花本出外国,梁大同二年始来中国。知公路未见此书,盖唐时尚不甚显,故史志不载也。诸本但题谯国嵇含,惟宋麻沙旧版前题曰“永兴元年十一月丙子,振威将军、襄阳太守嵇含撰”云云。载其年月仕履,颇为详具。盖旧本如是,明人始刊削之。然《晋书·惠帝本纪》,永宁二年正月,改元永安,七月改建武,十一月复为永安。十二月丁亥,立豫章王炽为太弟,始改永兴。是永兴元年不得有十一月。又永兴二年正月甲午朔,以干支推之,丙子当在上年十二月中旬,尚在改元前十二日,其时亦未称永兴。或其时改元之后,并十二月一月皆追称永兴,而辗转传刻,又误十二月为十一月欤?惟《隋志》称广州太守嵇含,而此作襄阳太守。考书中所载,皆岭表之物,则疑襄阳或误题也。其书凡分草、木、果、竹四类,共八十种。叙述典雅,非唐以后人所能伪,不得以始见《宋志》疑之。其本亦最完整。盖宋以后花谱、地志援引者多,其字句可以互校,故独鲜讹阙云。

△《荆楚岁时记》·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旧本题晋宗懔撰,《书录解题》作梁人。考《梁书·元帝本纪》,载承圣三年秋七月甲辰,以都官尚书宗懔为吏部尚书。又《南史·元帝本纪》,载武陵之平,议者欲因其舟舰迁都建邺。宗懔、黄罗汉皆楚人,不愿移。此书皆记楚俗,当即其人。旧本题晋人,误也。唐宋《志》皆作一卷,与今本合。而《通考》乃作四卷。考《书录解题》载懔自序曰:“傅元之朝会,杜笃之上巳,安仁秋兴之叙,君道娱蜡之述,其属辞则已洽,其比事则未宏。率为小说,以录荆楚岁时风物故事。自元日至除日,凡二十馀事。”然则必无四卷,知《通考》为传写之讹。又检今本实有三十六事,并知陈振孙所记懔序,亦以三字讹为二字。然周密《癸辛杂识》引张骞乘槎至天河见织女得支机石事,云出《荆楚岁时记》,今本无之。则三十六事尚非完本也。其注相传为隋杜公瞻作,故多引开皇中杜台卿《玉烛宝典》。然《唐志》宗懔《荆楚岁时记》一卷下,又出杜公瞻《荆楚岁时记》二卷。岂原书一卷,公瞻所注分二卷,后人又合之欤?

△《北户录》·三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唐段公路撰。《学海类编》作公璐,盖字之讹。《新唐书·艺文志》称为宰相文昌之孙,则当为临淄人。《学海类编》作东牟人,亦未详所本。历仕始末不可考。惟据书首结衔,知官京兆万年县尉。据书中称咸通十年,知为懿宗时人而已。是书当在广州时作,载岭南风土,颇为赅备,而於物产为尤详。其徵引亦极博洽。如《淮南万毕术》、《广志》、《南越志》、《南裔异物会要》、《灵枝图记》、《陈藏器本草》、《唐韵》、《郭缘生述征记》、《临海异物志》、《陶朱公养鱼经》、《名苑》、《毛诗义》、《船神记》、《字林》、《广州记》、《扶南传》诸书,今皆散佚,藉此得以略见一二。即所引张华《博物志》,多今本所无,亦藉此以考证真伪。条下注文,颇为典赡,题登仕郎前参军龟图撰,不题其姓,似为公路之族。然《唐书·宰相世系表》不载其名,莫知其审矣。《唐书·艺文志》作《北户杂录》,疑传写误衍一“杂”字。其作三卷,与此本合。《学海类编》所载惟存一卷,凡物产五十一条,不为完本。曹溶所录古书,往往如是,不足深诘也。

△《桂林风土记》·一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唐莫休符撰。休符里贯未详。作此《记》时,在昭宗光化二年,休符以检校散骑常侍守融州刺史。其终於何官,亦莫能考也。此《记》《新唐书·艺文志》作三卷,今存者一卷。卷中目录四十六条,今阙“火山”、“采木”二条。盖残阙之馀,非完书矣。朱彝尊《曝书亭集》有此书跋云,闽谢在杭小草斋所录,旧藏徐惟起家。跋称获自钱塘沈氏,是洪武十五年抄传。此本小草亭题识及洪武年月,与彝尊所言合,盖即彝尊所见本也。彝尊跋又称,中载张固、卢顺之、张丛、元晦、路单、韦瓘、欧阳膑、李渤诸人诗,向未著於录,亟当发其幽光。今观诸诗外尚有杨尚书、陆宏休二首,亦唐代轶篇,为他书所未载。今《全唐诗》采录诸篇,即据此本。则其可资考证者,又不止於谱民风,记土产矣。

△《岭表录异》·三卷(永乐大典本)

旧本题唐刘恂撰。宋僧赞宁《筍谱》,称恂於唐昭宗朝出为广州司马。官满,上京扰攘,遂居南海,作《岭表录》。陈振孙《书录解题》亦云,昭宗时人。然考书中云唐乾符四年,又云唐昭宗即位。唐之臣子宜有内词,不应直称其国号。且昭宗时人,不应预称谥号。殆书成於五代时欤?粤东舆地之书,如郭义恭《广志》、沈怀远《南越志》,皆已不传。诸家所援据者,以恂是编为最古。而《百川学海》及《说郛》所载,寥寥数页,首尾不完。盖仅从类书抄撮数条,以备一种。而恂之原本,则已久佚。宋代《太平寰宇记》、《太平广记》、《太平御览》诸书,徵引颇夥,然尚多挂漏。惟散见《永乐大典》者,条理较详,尚可编次。谨逐卷裒辑,而佐以旁见诸书者,排比其文,仍成三卷,以复《唐志》之旧。虽《永乐大典》阙卷数函,无从考验,或不免一二之遗,而证以诸书,似已十得其八九焉。唐人著述,传世者稀,断简残编,已足珍惜。此更於放失之馀,复成完帙,使三四百年博物君子所未睹者,一旦顿还其旧观,弥足宝矣。恂书体例不可考,今不敢强为分门。仅使各以类聚,庶便省览。其中记载博赡,而文章古雅,於虫鱼草木,所录尤繁。训诂名义,率多精核。叶廷珪《海录碎事》释《尔雅》“魁陆”,引此书瓦陇以证之。张世南《游宦纪闻》引郭璞《尔雅注》犀有三角之文,据此书称犀二角以辨之。历来考据之家,皆资引证,盖不特图经之圭臬,抑亦《苍雅》之支流。有裨小学,非浅鲜也。诸书所引,或称《岭表录》,或称《岭表记》,或称《岭表异录》,或称《岭表录异记》,或称《岭南录异》。核其文句,实皆此书。殆以旧本不存,转相稗贩,故流传讹异,致有数名。惟《永乐大典》所题与《唐志》合。今特从之,以存其真焉。

△《益部方物略记》·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宋祁撰。祁字子京,雍邱人。天圣二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谥景文。事迹具《宋史》本传。是编乃嘉祐二年祁由端明殿学士、吏部侍郎知益州时所作。因东阳沈立所撰《剑南方物》二十八种,补其阙遗,凡草木之属四十一,药之属九,鸟兽之属八,虫鱼之属七,共六十五种。列而图之,各系以赞,而附注其形状於题下。赞居前,题列后,古书体例,大抵如斯。今本《尔雅》,犹此式也。其图已佚,《赞》皆古雅,盖力摹郭璞《山海经图赞》,往往近之。注则颇伤謇涩,亦每似所作《新唐书》,盖祁叙记之文类如是也。胡震亨跋引范成大《圣瑞花》诗,证是花开於春夏间,祁注称率以秋开为非。殆由气候不齐,各据所见。又引薛涛《鸳鸯草》诗“但娱春日长,不管秋风早”句,证祁注是草春叶晚生之非,则横生枝节。夫春日已长,非春晚而何欤!至虞美人草自属借人以名物,如菊号西施之类,必改为娱美人草,曲生训释,是则支离无所取耳。

△《岳阳风土记》·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范致明撰。致明字晦叔,建安人。元符中登进士弟。是编乃其以宣德郎谪监岳州商税时所作。不分门目,随事载记。书虽一卷,而於郡县沿革、山川改易、古迹存亡,考证特详。如乐史《太平寰宇记》谓“大江流入洞庭”,致明则谓“洞庭会江,江不入洞庭,惟荆江夏秋暴涨,乃逆泛而入,三五日即还,名曰翻流水”。图经以郑王庙为郑德璘,致明则谓为隋末郑文秀,与董景珍同立萧铣者,故其北又有董王庙。沈亚之《湘中怨》记岳阳楼闻泛人之歌,致明则核以地形,谓舟中之歌,楼上不辨。杜佑《通典》谓巴邱湖中有曹洲,即曹公为吴所败烧船处,在今县南四十里,致明则谓今县西但有曹公渡,考之地理,与周瑜、曹操相遇处绝不相干。《汉阳图经》谓赤壁即乌林,致明则谓曹操已至巴邱,则孙刘宜拒之於巴陵、江夏间,所谓乌林,即乌黎口,不当在汉阳界。世传华容为章华台,致明则谓旧台在景陵界,华容隋县,乃取古容城名之。郦道元《水经注》谓澧水会沅,然后入湖,致明则谓澧、沅虽相通,而各自入湖,澧所入处名澧口,沅所入处名鼎江口。皆确有引据,异他地志之附会。其他轶闻逸事,亦颇资采择,叙述尤为雅洁。在宋人风土书中,可谓佳本矣。

△《东京梦华录》·十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孟元老撰。元老始末未详。盖北宋旧人,於南渡之后,追忆汴京繁盛,而作此书也。自都城、坊市、节序、风俗,及当时典礼、仪卫,靡不赅载。虽不过识小之流,而朝章国制,颇错出其间。核其所纪,与《宋志》颇有异同。如《宋志》南郊仪注,郊前三日,但云斋於大庆殿、太庙及青城斋宫,而是书载车驾宿大庆殿仪,驾宿太庙奉神主出室仪,驾诣青城斋宫仪,委曲详尽。又如郊毕解严,《宋志》但云御宣德门肆赦,而是书载下赦仪,亦极周至。又行礼仪注,《宋志》有皇帝初登坛,上香奠玉币仪,既降盥洗,再登坛然后初献,而是书奏请驾登坛即初献,无上香献玉帛仪。又太祝读册,《宋志》列在初献时,是书初献之后再登坛,始称读祝,亦小有参差。如此之类,皆可以互相考证,订史氏之讹舛。固不仅岁时宴赏,士女奢华,徒以怊怅旧游,流传佳话者矣。

△《六朝事迹编类》·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张敦颐撰。敦颐字养正,婺源人。绍兴八年进士,由南剑州教授历官知舒、衡二州,致仕。是编前有绍兴庚辰自序,结衔称“左奉议郎充江南东路安抚司幹办公事”,盖登第后之二十二年也。其书为补《金陵图经》而作。首《总叙》,次《形势》,次《城阙》,次《楼台》,次《江河》,次《山冈》,次《宅舍》,次《谶记》,次《灵典》,次《神仙》,次《寺院》,次《庙宇》,次《坟陵》,次《碑刻》,凡十四门。引据颇为详核。而《碑刻》一门,尤有资於考据。惟书以六朝为名,而古迹之中,自南唐以逮於北宋,如丁谓、王安石所建,亦具载之,殊失断限。又《总叙》门内《六朝保守》一篇,历数自吴以来南朝不可北伐,北伐必败,即倖胜亦不能守。盖亦南渡之初力主和议之说者,其识见末免卑懦。然核诸情事,其说亦不为无因。固与《江东十鉴》之虚张形势者,较为切实矣。

△《会稽三赋》·三卷(礼部尚书曹秀先家藏本)

宋王十朋撰。十朋字龟龄,乐清人。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一,官至龙图阁学士,谥文忠。事迹具《宋史》本传。所著有《梅溪集》。此赋三篇,又於集外别行。一曰《会稽风俗赋》,仿《三都赋》之体,历叙其地山川、物产、人物、古迹;一曰《民事堂赋》,民事堂者,绍兴中添差签判厅之公堂也。元借寓小能仁寺,岁久圯废,十朋始重建於车水坊;一曰《蓬莱阁赋》,其阁以元稹诗“谪居犹得住蓬莱”句得名。皆在会稽,故统名曰《会稽三赋》。初,嵊县周世则尝为注《会稽风俗赋》,郡人史铸病其不详,又为增注,并注后二赋。末有嘉定丁丑铸自跋。十朋文章典雅,足以标举兹邦之胜。铸以当时之人,注当时之作,耳闻目睹,言必有徵。视后人想像考索者,亦特为详赡。且所引无非宋以前书,尤非近时地志杜撰故实、牵合名胜者可比。与十朋之赋相辅而行,亦刘逵、张载分注《三都》之亚也。

△《中吴纪闻》·六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龚明之撰。明之字希仲,号五休居士,昆山人。绍兴间,以乡贡廷试,授高州文学。淳熙初,举经明行修,授宣教郎,致仕。是书采吴中故老嘉言懿行,及其风土人文为新旧图经、范成大《吴郡志》所不载者,仿范纯仁《东斋纪事》、苏轼《志林》之体,编次成帙。书成於淳熙九年,明之年已九十有二,亦可谓耄而好学者矣。宋末书已罕传。元至正间,武宁、卢熊修《苏州志》,访求而校定之。明末常熟毛晋始授诸梓,亦多舛谬。其子扆,后得叶盛菉竹堂藏本相校,第六卷多翟超一条,其馀颇有异同。何焯假以勘定,极为精审。然卢熊跋称其子昱所撰《行实》附后,今两本皆无之,则叶本亦不免於脱佚也。

△《桂海虞衡志》·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范成大撰。乾道二年,成大由中书舍人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除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是编乃由广右入蜀之时,道中追忆而作。自序谓凡所登临之处与风物土宜,方志所未载者,萃为一书。蛮陬绝徼,见闻可纪者,亦附著之。共十三篇,曰《志岩洞》,《志金石》,《志香》,《志酒》,《志器》,《志禽》,《志兽》,《志虫鱼》,《志花》,《志果》,《志草木》,《杂志》,《志蛮》,每篇各有小序,皆志其土之所有。惟《志岩洞》仅去城七八里内尝所游者。《志金石》准《本草》之例,仅取方药所须者。志蛮仅录声问相接者,故他不备载。《志香》多及海南,以世称二广出香。而不知广东香自舶上来,广右香产海北者皆凡品。《志器》兼及外蛮兵甲之制,以为司边镇者所宜知,故不嫌旁涉。诸篇皆叙述简雅,无夸饰土风、附会古事之习。其论辰砂、宜砂,地脉不殊,均生白石床上,订《本草》分别之讹。邕州出砂,融州实不出砂,证图经同音之误。零陵香产宜、融诸州,非永州之零陵。《唐书》称林邑出结辽鸟,即邕州之秦吉了。佛书称象有四牙六牙,其说不实。桂岭在贺州,不在广州。亦颇有考证。成大《石湖诗集》,凡经历之地,山川风土,多记以诗。其中第十四卷,自注皆桂林作,而咏花惟有《红豆蔻》一首,咏果惟有《卢橘》一首,至咏游览,惟有《栖霞洞》一首,《佛子岩》一首。其见於诗注者,亦仅蛮茶、老酒、蚺蛇皮腰鼓、象皮兜鍪四事,不及他处之详。疑以此志已具,故不更记以诗也。其卢橘一种,《志果》不载。观其《志花》小序,称北州所有皆不录,或《志果》亦用此例。蛮茶一种,《志草木》中亦无之。考诗注称蛮茶出修仁,大治头风。而《志草木》中有凤膏药,亦云叶如冬青,治太阳痛,头目昏眩。或一物二名耶?然检《文献通考·四裔考》,中引《桂海虞衡志》几盈一卷,皆《志蛮》之文,而此本悉不载。其馀诸门,检《永乐大典》所引,亦多在此本之外。盖原书本三卷,而此本并为一卷,已刊削其大半。则诸物之或有或无,亦非尽原书之故矣。

△《岭外代答》·十卷(永乐大典本)

宋周去非撰。去非字直夫,永嘉人。隆兴癸未进士,淳熙中官桂林通判。是书即作於桂林代归之后,自序谓本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而益以耳目所见闻,录存二百九十四条。盖因有问岭外事者,倦於应酬,书此示之,故曰《代答》。原本分二十门。今有标题者凡十九。一门存其子目,而佚其总纲,所言则军制户籍之事也。其书条分缕析,视嵇含、刘恂、段公路诸书叙述为详。所纪西南诸夷,多据当时译者之辞,音字未免舛讹。而《边帅》、《法制》、《财计》诸门,实足补正史所未备,不但纪土风、物产,徒为谈助已也。《书录解题》及《宋史·艺文志》并作十卷,《永乐大典》所载并为二卷,盖非其旧。今从原目,仍析为十卷云。

△《都城纪胜》·一卷(内府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但自署曰耐得翁。其书成於端平二年,皆纪杭州琐事。分十四门,曰《市井》,曰《诸行》,曰《酒肆》,曰《食店》,曰《茶坊》,曰《四司六局》,曰《瓦舍众伎》,曰《社会》,曰《园苑》,曰《舟船》,曰《铺席》,曰《坊苑》,曰《闲人》,曰《三教外地》。叙述颇详,可以见南渡以后土俗民风之大略。考高宗驻跸临安,谓之行在。虽湖山宴乐,已无志於中原,而其名未改。故乾道中周淙修《临安志》,於宫苑及百官曹署,尚著旧称。潜说友《志》亦因之。此书直题曰都城,盖官司案牍流传,仅存故事,民间则耳目濡染,久若定居矣。又史载端平元年孟珙会元师灭金,是时旧敌已去,新衅未形,相与燕雀处堂,无复远虑。是书作於端平二年,正文武恬嬉,苟且宴安之日,故竞趋靡丽,以至於斯。作是书者既欲以富盛相夸,又自知苟安可愧,故讳而自匿,不著其名。伏读御题,仰见圣鉴精深,洞其微暧。起作者而问之,当亦无所置词。以其中旧迹遗闻,尚足以资考核,而宴安鸩毒,亦足以垂戒千秋。故纠正其失,以示炯鉴,而书则仍录存之焉。

△《梦粱录》·二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吴自牧撰。自牧,钱塘人。仕履未详。是书全仿《东京梦华录》之体,所纪南宋郊庙宫殿,下至百工杂戏之事,委曲琐屑,无不备载。然详於叙述,而拙於文采,俚词俗字,展笈纷如,又出《梦华录》之下。而观其自序,实非不解雅语者,毋乃信刘知几之说,欲如宋孝王《关东风俗传》,方言世语,由此毕彰乎?(案语见《史通·言语篇》)要其措词质实,与《武林旧事》详略互见,均可稽考遗闻,亦不必责以词藻也。自牧自序云:“缅怀往事,殆犹梦也,故名《梦粱录》。”末署甲戌岁中秋日。考甲戌为宋度宗咸淳十年,其时宋尚未亡,不应先作是语。意甲戌字传写误欤?王士祯《渔洋文略》有是书跋,云《梦粱录》二十卷,不著名氏。盖士祯所见抄本,又脱此序,故不知为自牧耳。今检《永乐大典》所引,条条皆题自牧之名,与此本相合。知非影附古书,伪标撰人姓氏矣。

△《武林旧事》·十卷(内府藏本)

宋周密撰。密字公谨,号草窗,先世济南人。其曾祖随高宗南渡,因家湖州。淳祐中,尝官义乌令。宋亡不仕,终於家。是书记宋南渡都城杂事,盖密虽居弁山,实流寓杭州之癸辛街。故目睹耳闻,最为真确。於乾道、淳熙间三朝授受、两宫奉养之故迹,叙述尤详。自序称,欲如吕荥阳《杂记》而加详,如孟元老《梦华》而近雅。今考所载,体例虽仿孟书,而词华典赡,南宋人遗篇剩句,颇赖以存,近雅之言不谬。吕希哲《岁时杂记》,今虽不传,然周必大《平园集》尚载其序,称其《上元》一门,多至五十馀条,不为不富。而密犹以为未详,则是书之赅备可知矣。明人所刻,往往随意刊除。或仅六卷,或不足六卷,惟存《故都宫殿》、《教坊乐部》诸门,殊失著书之本旨。此十卷之本,乃从毛氏汲古阁元版传抄,首尾完具。其间逸闻轶事,皆可以备考稽。而湖山歌舞,靡丽纷华,著其盛,正著其所以衰。遗老故臣,恻恻兴亡之隐,实曲寄於言外,不仅作风俗记、都邑簿也。第十卷末“棋待诏”以下,以是书体例推之,当在六卷之末,疑传写或乱其旧第。然无可考证,今亦姑仍之焉。

△《岁华纪丽谱》·一卷、附《笺纸谱》·一卷、《蜀锦谱》·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元费著撰。著,华阳人。尝举进士,授国子监助教,官至重庆府总管。成都自唐代号为繁庶,甲於西南,其时为之帅者,大抵以宰臣出镇。富贵优闲,岁时燕集,浸相沿习。故张周封作《华阳风俗录》,卢求作《成都记》,以夸述其胜。遨头行乐之说,今尚传之。迨及宋初,其风未息。前后太守如张咏之刚方,赵抃之清介,亦皆因其土俗,不废娱游。其侈丽繁华,虽不可训,而民物殷阜,歌咏风流,亦往往传为佳话,为世所艳称。南宋季年,蜀中兵燹,井闾凋敝,乃无复旧观。著因追述旧事,集为此书。自元旦迄冬至,无不备载。其体颇近《荆楚岁时纪》,而盛衰俯仰,追溯陈迹,亦不无《东京梦华》之思焉。唐韩鄂有《岁华纪丽》,为类事之书,此谱盖偶同其名,实则地志也。末附笺纸、蜀锦二《谱》,盖汉唐以来二物为蜀中所擅,而未有专述其源委者。著因风俗而及土产,稽求名品,胪列颇详,是亦足资考证者矣。

△《吴中旧事》·一卷(永乐大典本)

元陆友仁撰。友仁字辅之,吴郡人。此书纪其乡之轶闻旧迹,以补地志之阙,其体例则小说家流也。其中如辨吴会、吴下之名,及陆贽墓、张籍宅、和令坊、高彪碑之类,皆足以资考证。纪陈长方、潘兑事,纪朱勔事,亦足以资法戒。其他如范纯佑、慕容嵓卿事,颇为不经。李璋事,亦颇猥琐。盖杂记之书,志神怪,资谐笑,自唐已然,不足为友仁訾也。惟所载《鹿苑台铭记》云,“永和七年,陆机建碑,王羲之书”,则二人时代,邈不相及,殊失之於不考耳。此书刊本颇讹脱,今以《永乐大典》所载互校补正,备元人说部之一种。虽篇帙无多,要与委巷之谈异也。

△《平江记事》·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高德基撰。德基,平江人。尝官建德路总管。书中记干文传修辽、金、宋史事,则当成於至正中矣。所载皆吴郡古迹,而亦兼及神仙鬼怪、诙谐谣谚之事,可裨图志佚闻。其间不免疏谬者,如引图经“虞山者巫咸所居”,而不知其语出《越绝书》;引《吴越春秋》“稻蟹不遗种”,而不知其语出《春秋外传》。又“胥苏”二字,古本通用。《左传》申包胥,《战国策》作勃苏,是其明证。故《国语》、《史记》皆作姑苏。德基以苏为后人之讹字,尤为失考。然其序次详赡,条理秩然,足供采撷者甚多,亦龚明之《中吴纪闻》之流亚也。其体不全为地志,亦不全为小说。例颇不纯,无类可隶。以其多述古迹,姑附之地理类杂记中焉。

△《江汉丛谈》·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惟卷首题曰环中迂叟。前后无序跋,其著书年月及作者时代亦无考。按陶珽《续说郛》,载有此书,题陈士元撰。当即作《易象钩解》之陈士元也。其书於楚地故实,凡众说异同者,各设为答问,以疏通证明,故曰《丛谈》。若童士畴《沔志》,以楚之风城非伏羲后,士元则引《路史》伏羲之后封国者十有九,而风国居其首,不得谓伏羲之后无风国。又《山海经》旧称伯益作,士元则摭其中长沙、零陵乃秦、汉郡名,知其为后人附益。《后汉书》载南方诸夷为盘瓠犬种,士元则以为人名,非犬名。如斯之类,持论皆极精确。惟隋侯得珠,孟宗得笋之类,旧籍相传,事涉神怪,正可存之不论,士元必辗转徵引以实之,未免失於附会。盖夸饰土风,标榜乡贤,乃明地志之陋习,士元亦未免是。要其引据赅洽,论断明晰,则非明人地志所及也。观所著《易象钩解》,多发明汉学,知其留心古籍,非空谈无根者比矣。

△《闽中海错疏》·三卷(浙闽总督采进本)

明屠本畯撰。本畯字田叔,鄞县人。以门荫入仕,官至福建盐运司同知。是书详志闽海水族,凡《鳞部》二卷,共一百六十七种,《介部》一卷,共九十种,又附非闽产而闽所常有者海粉、燕窝二种。后有自跋,称将入闽时,太常少卿余公君房曰:“状海错来,吾徵闽、越而通之。因疏以复”云云。君房者,余寅之字,与本畯同里,为前辈。书中本畯所附案语,多引四明土产以为证。盖即徵闽、越而通之之意。中间又有注“补疏”二字者,则徐渤所续也。其书颇与黄衷《海语》相近,而叙述较备,文亦简核。惟其词过略,故徵引不能博赡,舛漏亦所未免。如“鲨鱼”一条,《海语》谓鲨有二种,而此书列至十二种,固可称赅具。然《海语》所谓海鲨、虎头鲨,常以春晦陟於海山,旬日化而为虎者,此书反遗之。又“海?”一条,《海语》谓其鱼长百里,牡蛎聚族其背,旷岁之积,崇十许丈。?负以游,峍屼水面如山。其形容最为曲尽,而此但以“移若山岳”一语概之,殊未明晰。然其辨别名类,一览了然,颇有益於多识,要亦考地产者所不废也。

△《益部谈资》·三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何宇度撰。宇度里贯未详,万历中官夔州府通判。是书所纪,皆四川山川物产及古今轶事。分上中下三卷,以体例不似图经,故署曰《谈资》,实亦地志之支流也。蜀虽僻处一隅,而蚕丛、鱼凫以下,古迹为多;长卿、子云以后,文士为众。又地形奥衍,百产繁饶,富庶之馀,溢为奢丽。岁时游乐,亦自古为盛。故其见於记载,形於歌咏者,自扬雄《蜀王本纪》、谯周《三巴记》、李克《益州记》以下,图籍最多,遗事佚闻,皆足资采摭。是书掇拾蒐罗,尚未能一一赅备,然诠择不苟,去取颇严。其后曹学佺作《蜀中广记》,徵引较博,不免稍涉氾滥,转不若此本之雅洁。在明人杂说之中,尚可称简而有要者。原本有李维桢跋,亦极推为善本,盖不诬云。

△《蜀中广记》·一百八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曹学佺撰。学佺有《易经通论》,已著录。学佺尝官四川右参政,迁按察使。是书盖成於其时。目凡十二,曰《名胜》,曰《边防》,曰《通释》,曰《人物》,曰《方物》,曰《仙》,曰《释》,曰《游宦》,曰《风俗》,曰《著作》,曰《诗话》,曰《画苑》。搜采宏富,颇不愧“广记”之名。其中如叙州府之高州,《明史·地理志》云,洪武五年由州改县,正德十三年复为州,珙及筠连二县隶焉。此书仍称高州为县,二县亦不为之属。又成都府之资阳县,《明史·地理志》属简州,此书不系简州而列於仁寿、井研二县后。皆未免编次偶疏。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曰:“《丹铅录》载东坡赠青神杨栋词云:‘允文事业从容了,要岷峨人物,后先相照。见说君王曾有问,似此人才多少。’而引小说高宗问马骐蜀中人才如允文者有几”云云。案,允文采石之功在南渡后,东坡之没久矣,安得先有此词!而曹能始《蜀中十志》亦载之,略无驳正。又曰:“《蜀中十志》,以《物类相感志》十八卷为东坡撰,谬甚。”则讹舛牴牾,亦时时间出。盖援据既博,则精粗毕括,同异兼陈,亦事势之所必至,要之不害其大体。谈蜀中掌故者,终以《全蜀艺文志》及是书为取材之渊薮也。

△《颜山杂记》·四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孙廷铨撰。廷铨字伯度,又字枚先,号沚亭,益都人。前明崇祯庚辰进士,入国朝,以荐授河间府推官,擢吏部主事。历官内秘书院大学士,谥文定。益都有颜神镇,形势险厄,明代尝建城设官以治之。廷铨世居其地,康熙丙午,予告在籍,因蒐辑旧闻,作为此书。分《山谷》、《水泉》、《城市》、《官署》、《乡校》、《逸民》、《孝义》、《风土》、《岁时》、《长城》、《考灵》、《泉庙》、《灾祥》、《物变》、《物产》、《物异》、《遗文》诸目。叙次简核,而造语务求隽异。王士祯《居易录》,称田雯《黔书》七十六篇,有似《尔雅》者,有似《考工记》者,有似《公》、《穀》、《檀弓》者,有似《越绝书》者。故相孙文定公廷铨作《颜山杂记》,记山蚕、琉璃、窑器、煤井、铁冶等,文笔奇峭,亦如此云云。今考琉璃、窑器、煤井、铁冶俱此书所载。其山蚕一条则在廷铨《南征记略》中,士祯盖偶然误记。又士祯《香祖笔记》引此书所载凤凰岭玉皇宫石刻,宋太祖、太宗、真宗御押,与周密《癸辛杂识》所载不同,云并载以备参考。案《癸辛杂识》为明代重刊,此石为宋代原刻。木板易讹,当以碑本为据。士祯两存亦非也。惟《香祖笔记》又据黄瓒《雪洲集·议矿盗》一疏,谓颜神设官之议起於瓒。而驳此书正德十二年巡按黄某奏请之说为非,是则诚廷铨考核之疏矣。

△《岭南风物纪》·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吴绮撰,宋俊增补,江闿删订。绮字园次,号听翁,江都人。顺治甲午拔贡生,官至湖州府知府。俊字长白,山阴人。闿字辰六,自署贵阳人。而王士祯《蚕尾集》书缩头道人事一篇,称门人新安江闿辰六前知均州日云云,未审实籍何地也。绮本文士,故是书所叙述,率简雅不支,与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可相伯仲。首二条叙气候,次十条叙石,次六十条叙草木花竹,次十七条叙鸟,次五条叙兽,次六条叙虫,次十七条叙鳞介,次三条叙布,次三条叙香,次二条叙酒,次四条叙蔬穀,次十五条叙杂事。其叙研、叙香特详核。惟“碣石卫品字石”一条,应入卷末杂事中。则分类编次,偶然失序耳。俊所增补凡七条,皆别识之。其论米芾所赏之石本出浛洭县地,秋深水涸之时,於沙坑中取之,谓之脱沙。后浛洭并入英德,遂以英德石当之,实皆赝物。亦前人所未发。惟闿所删者今不可见,其刊除当否,遂不可考矣。

△《台海使槎录》·八卷(原任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国朝黄叔璥撰。叔璥有《南征记程》,已著录。兹编乃康熙壬寅叔璥为御史时巡视台湾所作,故以“使槎”为名。凡分三子目,卷一至卷四为《赤嵌笔谈》,卷五至卷七为《番俗六考》,卷八为《番俗杂记》。台湾自康熙癸亥始入版图,诸书纪载,或疏略不备,或传闻失真。叔璥裒辑诸书,参以目见,以成此书。於山川、风土、民俗、物产,言之颇详。而於攻守险隘、控制机宜及海道风信,亦皆一一究悉。於诸番情势,尤为赅备。虽所记止於一隅,而亘古以来,舆记之所不详者,蒐罗编缀,源委灿然。固非无资於考证者矣。

△《龙沙纪略》·一卷(内阁中书方维甸家藏本)

国朝方式济撰。式济字屋源,号沃园。康熙己丑进士,官中书舍人。是编乃式济之父澄峄谪居黑龙江时,式济往省,因据所见闻,考核古迹,勒为九门。一曰《方隅》,二曰《山川》,三曰《经制》,四曰《时令》,五曰《风俗》,六曰《饮食》,七曰《贡赋》,八曰《物产》,九曰《屋宇》。总名曰《龙沙纪略》。考《后汉书·班超传赞》曰:“坦步葱雪,咫尺龙沙。”章怀太子注曰:“谓葱岭、雪山、龙堆、沙漠也。”《汉书·匈奴传》曰:“康居、乌孙,岂能逾白龙堆而寇西边。”孟康注曰:“龙堆形如土龙,高大者二三丈,卑者丈馀,在西域中。”又郦道元《水经注》曰:“鄯善国东垂当白龙堆。”则龙堆在西不在东。又《汉书·武帝本纪》曰:“卫青复将六将军绝幕。”颜师古注曰:“沙上曰幕,直度曰绝。”《后汉书·西域传》曰:“孝武深维长久之计,命遣虎臣浮河绝幕。”又窦宪《燕然山铭》称绝大漠。李陵《别歌》称“经万里兮渡沙漠”。则沙漠迤绕西北,亦不在东。自刘孝标有《赋得龙沙宵月明诗》,李白有“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之句,始误以龙沙为一地,而诗家遂沿为塞外之通称。式济记东北之事,而以龙沙为书名,盖沿用旧文之故。不知自唐以来,渤海大氏奄有斯土,已久为城郭宫室之国,岂可以龙沙为目哉!然白山、黑水之间,古来舆记,大抵得诸传闻。即近时修志乘者,秉笔之人亦未必亲至其地。式济久住於斯,又闲居多暇,得以游览询访,究其详悉。如辨混同江源出长白山,土人呼为松阿里江,松阿里江北与诺尼江合流,东北受黑龙江,又南受乌苏里江,汇注於海。因其纳三江之大,故名混同。盖松阿里自南而北,黑龙江自北而南,历二千五百里之遥,两江不得混称。其上游未会时,仍当称松阿里江云云。此足证《金史》混同江一名黑龙江之误,又辨《金史》宋瓦之讹松花。又搜讨黑龙江源与塞外入江诸小水,及精奇尼江、诺尼江诸派,亦多《盛京通志》所未载,固志舆图者所必考。旧附述本堂诸诗集后,今以所载悉属地理,故析而录诸史部焉。

△《东城杂记》·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厉鹗撰。鹗有《辽史拾遗》,已著录。杭城东地曰东园者,宋故园也,其名见於《宋史》。鹗家於此,为考里中旧闻遗事,舆记所不及者八十五条,厘为上下二卷。大抵略於古而详於今。然所载“九宫贵神坛红亭”、“醋库”诸条,考据颇为典核。又纪高云阁、兰菊草堂、竹深亭,及金石中之慈云寺宋刻《剑石铭》诸旧迹,俱《浙江通志》及武林各旧志所未详。他如灌园生以下诸人,皆系以小传,使后之修志乘者,有所徵引,其用力亦可谓勤矣。鹗素博览,并工於诗词,故是书虽偏隅小记而叙述典雅,彬彬乎有古风焉。

──右“地理类”杂记之属,二十八部,二百十三卷,皆文渊阁著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昀
卷首一 圣谕卷首二 进表卷首三 凡例二十则卷首四 门目卷一 经部一卷二 经部二卷三 经部三卷四 经部四卷五 经部五卷六 经部六卷七 经部七卷八 经部八卷九 经部九卷十 经部十卷十一 经部十一卷十二 经部十二卷十三 经部十三卷十四 经部十四卷十五 经部十五卷十六 经部十六卷十七 经部十七卷十八 经部十八卷十九 经部十九卷二十 经部二十卷二十一 经部二十一卷二十二 经部二十二卷二十三 经部二十三卷二十四 经部二十四卷二十五 经部二十五卷二十六 经部二十六卷二十七 经部二十七卷二十八 经部二十八卷二十九 经部二十九卷三十 经部三十卷三十一 经部三十一卷三十二 经部三十二卷三十三 经部三十三卷三十四 经部三十四卷三十五 经部三十五卷三十六 经部三十六卷三十七 经部三十七卷三十八 经部三十八卷三十九 经部三十九卷四十 经部四十卷四十一 经部四十一卷四十二 经部四十二卷四十三 经部四十三卷四十四 经部四十四卷四十五 史部一卷四十六 史部二卷四十七 史部三卷四十八 史部四卷四十九 史部五卷五十 史部六卷五十一 史部七卷五十二 史部八卷五十三 史部九卷五十四 史部十卷五十五 史部十一卷五十六 史部十二卷五十七 史部十三卷五十八 史部十四卷五十九 史部十五卷六十 史部十六卷六十一 史部十七卷六十二 史部十八卷六十三 史部十九卷六十四 史部二十卷六十五 史部二十一卷六十六 史部二十二卷六十七 史部二十三卷六十八 史部二十四卷六十九 史部二十五卷七十 史部二十六卷七十一 史部二十七卷七十二 史部二十八卷七十三 史部二十九卷七十四 史部三十卷七十五 史部三十一卷七十六 史部三十二卷七十七 史部三十三卷七十八 史部三十四卷七十九 史部三十五卷八十 史部三十六卷八十一 史部三十七卷八十二 史部三十八卷八十三 史部三十九卷八十四 史部四十卷八十五 史部四十一卷八十六 史部四十二卷八十七 史部四十三卷八十八 史部四十四卷八十九 史部四十五卷九十 史部四十六卷九十一 子部一卷九十二 子部二卷九十三 子部三卷九十四 子部四卷九十五 子部五卷九十六 子部六卷九十七 子部七卷九十八 子部八卷九十九 子部九卷一百 子部十卷一百一 子部十一卷一百二 子部十二卷一百三 子部十三卷一百四 子部十四卷一百五 子部十五卷一百六 子部十六卷一百七 子部十七卷一百八 子部十八卷一百九 子部十九卷一百十 子部二十卷一百十一 子部二十一卷一百十二 子部二十二卷一百十三 子部二十三卷一百十四 子部二十四卷一百十五 子部二十五卷一百十六 子部二十六卷一百十七 子部二十七卷一百十八 子部二十八卷一百十九 子部二十九卷一百二十 子部三十卷一百二十一 子部三十一卷一百二十二 子部三十二卷一百二十三 子部三十三卷一百二十四 子部三十四卷一百二十五 子部三十五卷一百二十六 子部三十六卷一百二十七 子部三十七卷一百二十八 子部三十八卷一百二十九 子部三十九卷一百三十 子部四十卷一百三十一 子部四十一卷一百三十二 子部四十二卷一百三十三 子部四十三卷一百三十四 子部四十四卷一百三十五 子部四十五卷一百三十六 子部四十六卷一百三十七 子部四十七卷一百三十八 子部四十八卷一百三十九 子部四十九卷一百四十 子部五十卷一百四十一 子部五十一卷一百四十二 子部五十二卷一百四十三 子部五十三卷一百四十四 子部五十四卷一百四十五 子部五十五卷一百四十六 子部五十六卷一百四十七 子部五十七卷一百四十八 集部一卷一百四十九 集部二卷一百五十 集部三卷一百五十一 集部四卷一百五十二 集部五卷一百五十三 集部六卷一百五十四 集部七卷一百五十五 集部八卷一百五十六 集部九卷一百五十七 集部十卷一百五十八 集部十一卷一百五十九 集部十二卷一百六十 集部十三卷一百六十一 集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二 集部十五卷一百六十三 集部十六卷一百六十四 集部十七卷一百六十五 集部十八卷一百六十六 集部十九卷一百六十七 集部二十卷一百六十八 集部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 集部二十二卷一百七十 集部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 集部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 集部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 集部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 集部二十七卷一百七十五 集部二十八卷一百七十六 集部二十九卷一百七十七 集部三十卷一百七十八 集部三十一卷一百七十九 集部三十二卷一百八十 集部三十三卷一百八十一 集部三十四卷一百八十二 集部三十五卷一百八十三 集部三十六卷一百八十四 集部三十七卷一百八十五 集部三十八卷一百八十六 集部三十九卷一百八十七 集部四十卷一百八十八 集部四十一卷一百八十九 集部四十二卷一百九十 集部四十三卷一百九十一 集部四十四卷一百九十二 集部四十五卷一百九十三 集部四十六卷一百九十四 集部四十七卷一百九十五 集部四十八卷一百九十六 集部四十九卷一百九十七 集部五十卷一百九十八 集部五十一卷一百九十九 集部五十二卷二百 集部五十三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