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子
作者:
孔伋
《子思子》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作者为孔子的孙子子思。全书以对子思思想的阐述为核心,探讨了伦理、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作为儒家思想的延续,书中强调了仁义礼智的重要性,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对待修身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上,子思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强调个人道德修养是推动社会和谐的基础。《子思子》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哲学思考,还为后世塑造了儒家精神和文化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录
内篇天命第一
内篇鸢鱼第二
内篇诚明第三
外篇无忧第四
外篇胡母豹第五
外篇丧服第六
外篇鲁缪公第七
外篇任贤第八
外篇过齐第九
孔伋的其他作品
作者没有其他作品
猜你喜欢
文昌孝经
佚名
《文昌孝经》是一部具有道家特色的弘扬孝道的经典著作,创作于宋代。它强调了孝顺作为自然之道的重要性,倡导子女体恤、尊敬父母,并将孝道视为个人修身、家庭和谐和国家兴旺的基石。书中细致描述了父母养育的艰辛,赞美母爱的伟大,提倡代代相传的孝道观念。《文昌孝经》不仅教导人们如何行孝,还与天地、自然形成和谐的关系,展现了道教的智慧与人文关怀。该书语言优美,易于理解,对孕育良好家风及社会风尚具有深远影响。
武王伐纣平话
佚名
《武王伐纣平话》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部经典作品,讲述了西周开国之君武王克殷纣的传奇故事。故事以周武王的英雄事迹为主线,生动描绘了他带领部落联合反抗暴虐的商朝皇帝纣王,推进正义与道德的斗争。书中描述了各路英豪的勇猛与智慧,展现了忠诚与背叛、阴谋与斗争的复杂情感。作品不仅富含历史背景,还蕴含深刻的哲理,反映了古人对王道仁政的追求。其洗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情节,使其在古典文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明史
张廷玉
《明史》是中国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由清朝的张廷玉等于康熙时代编纂,记录了明朝277年的历史。该书共336卷,分为本纪、志、表、列传等,采用纪传体方式。编纂工作历经多次修订,耗费近一个世纪,最终版本为乾隆四年刊成。尽管《明史》被视为较为严谨的史书,但因清朝文字狱及历史背景,一些内容被删除或美化,导致真实可靠性受到质疑。同时,书中还存在错误和矛盾,引发后续学者的考证与研究。
孙子兵法
孙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实践的重要著作,作者春秋时期的孙武,书中论述战争策略和军事原则,历经2500年仍被视为经典。全书约6000字,共13篇,以“孙子曰”开篇,内容涵盖战前准备、军队布署及敌情研究等,逻辑严谨,文字简练,具备深邃的军事思想。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不仅在中国军事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也对全球军事史产生深远影响,多次被翻译,引发广泛研究与讨论。
二刻拍案惊奇
凌蒙初
《二刻拍案惊奇》是明代作家凌蒙初的短篇小说集,初版于1632年,包含40个独立故事。该集受“三言”影响,与《初刻拍案惊奇》并称为“二拍”,反映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市民思想,倡导传统道德,展现人文关怀。其积极主流价值观受到肯定,并在当时广受欢迎,为后续文学发展奠定基础。后来的抱瓮老人精选其中佳作编成《今古奇观》,同样受欢迎。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研究明代文学和市民文化的重要资料。